查看原文
其他

是PUA还是真的为你好?看这一篇就够了!

月食APP KnowYourself 2023-11-18


策划、撰文 / 亓井、Koei
专业支持 / A.R.小点点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有个朋友,来找我求助,交谈间他说自己非常烦恼。


原来他和女朋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反复为一件事情吵架。那就是,每当他对她表达出一些负面意见,比如——我不是很喜欢你一吵架就说分手,或者,我不喜欢我们提前约好了约会,当天你才告诉我你不来了;再或者,我不是很喜欢你一直在我面前说你闺蜜的坏话;还有一些是关于她工作的,她会来问他的意见——无论是否是她来询问他的意见,一旦他给出一些负面的反馈,女朋友就会生很大的气。


女生会说你是在打压我,想PUA我,生活已经够难了,你作为我的伴侣,应该看到我好的地方,你不应该说我不好。


但是我朋友觉得,两个人若想长久发展需要磨合,无论是处事方式,还是世界观、价值观,双方会在冲突碰撞中磨合。如果完全无法给出负面反馈,他不知道该怎么磨合。但是他也担心,是不是女生说的对,作为伴侣就应该支持对方,不能批评对方。


为了帮助这个朋友,我们想来展开说说“批评”这件事。人们需要批评的程度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当然前提确实是这种批评不能是出于操纵、控制、贬低的目的,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PUA。


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负面反馈?怎么区分PUA和有价值的负面反馈?来看今天的文章。





没有人完全不需要批评



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超过我们想象的一点是:只有正面反馈,完全没有负面反馈的环境,是不是很理想?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只能接收到正面反馈,而没有负面的,会给自身带来一系列坏的影响。


在一项针对决策能力的实验研究中,Audia等人(2000)发现,反复收到积极的反馈会损害个体的能力,因为不断的积极反馈会让ta们沉浸在成功的幻觉里,从而很难有意识地做出改进,结果导致ta们总是在制定更高的目标,却忽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被溺爱长大的孩子,趾高气扬、自我中心。Ta们一方面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受欢迎程度,一方面对自己的弱点缺点毫无认知。这会导致ta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遭遇大量的不利因素——他人的厌恶,过于执着地追求超过自身能力的目标,对他人不以ta们为中心的抱怨和憎恨。最终出现,自视甚高却在现实中难以有所成就、愤愤不平满腹抱怨的结局。


人在这个社会上存活,需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客观评价自己在竞争中的位置,从而有能力为自己制定最为合适匹配的目标,让自我在社会中找到价值,让生命有所成果。他人出于善意或者责任义务(比如父母、学校里的老师、工作中的上级)对我们做出批评的时候,其实是帮助我们不陷入病态的全能自恋,建立对自己的短板清晰客观的认识——的确可以帮助到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亲密关系中的批评和负面反馈则更加微妙:当对方对我们做出批评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辨别ta是否出于操纵、控制、贬低打压、自恋的不良的动机。排除不良动机之后,我们需要理解,这其实是对方表达ta的需求和感受的一种方式。


亲密关系中的负面反馈,有时候和父母、领导给的负面反馈一样,是关于我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的。但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不足”,而只是意味着我们和对方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但亲密关系中的负面反馈的确可以帮助我们,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三观,让我们有机会思考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我有多爱对方?愿意为对方的需求做多少自我的妥协?”“对方的三观是不是我能接受的?”“对方的需求和真实的自我之间有多矛盾?能否调和?” “我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我在关系中的相处技巧?”


亲密关系中的负面反馈,我们不用“照单全收”,而要思考、辨别、冷静地做出深思熟虑后的回应。这种思考会推进我们学会自己应当如何在关系中生活,提升亲密关系中的各项技能,变成在关系中更加成熟的人。





有些人

会病态追求被批评



负面反馈固然令人不适,但比起被忽视,它仍然是人们更渴望的——人们需要被看见,这是第一位的需求。     


研究者曾将两组老鼠幼崽放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盒子中饲养,唯一区别是:一组会每天受到多次电击,而另一组不会。结果令人意外,受到电击的小鼠虽然很痛苦,却比没有受到电击的那组成长得更好(Levine, 1960)。


虽然面对负面反馈很痛苦,但比起得不到回应和被忽视,负面反馈仍然是更好的选择。所以童年被忽视的孩子,容易选择故意做“坏事”,以求获得比正面反馈更容易获得的负面反馈。


一部分人会在成年后重现童年的模式,继续寻求令ta熟悉的负面刺激,比如持续的自我苛责,或进入受虐的关系中。那些从小就能得到关爱和保护的人,很难理解ta们为什么会不断地“惩罚自己” ,是因为从小被爱的人不需要通过“自虐”的方式来活着。


这些人,需要格外警惕自己的处境。如果你发现成年后自己总是在不断被批评、否定的环境中,可能说明你自己首先应当做出一些调整。


(后台回复关键词「被爱」,查看更多从小被爱vs从小缺爱的不同~)




好的负面反馈

应该是什么样的?


好的负面反馈具体有以下三种反馈类型:


  • 信息性的改进建议

【适用范围】在自己已经有一定能力的领域


一项研究表明,新手更需要积极的反馈,得到鼓励和肯定会让ta们更有信心面对挑战,积累成功经验;而老手们都清楚自己是有水平的,一些积极反馈可能只是在告诉ta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所以ta们更倾向于得到具有建设性的负面反馈,因为这才是进步的关键(Finkelstein, 2012)。


  • 观念不一致的声音

【适用范围】所有人


当我们建立起稳定的世界观后,一定会遇到与自己立场、想法、观念不一致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是情绪化的、矛盾对立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让人感到紧张、愤怒、沮丧或羞耻等一系列复杂感受,大脑会将其视为威胁(O'Malley & Gregory, 2011)。


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事,而当你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去倾听和交流时,这些多元的声音会促进思考。聆听来自其他观念的批评,能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观念考虑得更周全,或者吸收了别人的观点,让自己的世界观更复杂成熟,或者在思考后坚定地拒绝,对自己的观点更加深思熟虑。


  • 关系中的负性情绪反馈

【适用范围】想要提升亲密关系质量的情侣


关系中不止有亲密,对关系的不满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关系中负面反馈的最终目的,必须还是为了关系本身——而不是为了体验到自己比对方高明或更有权力。


表达关系中的不满,与彼此的关心和尊重并不冲突。如果伴侣能感受到你对关系真诚的态度,也会更加愿意理解你。





如何识别

无价值的PUA式贬低?



虽然负面反馈总会让人不那么舒服,但有价值的批评和PUA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动机就是这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有价值的负面反馈,动机是善意的,只是为了帮你变得更好,你不会觉得对方“享受”这种批评的过程。


PUA的动机是自我中心、恶意的,是为了满足批评者自己。可能是通过操纵、控制你,让ta在关系中有更多获益、更便利;也可能是通过贬低你找到ta自己很优越的感受。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动机进行辨别,以“关系中建议对方减肥”举例:

【血压预警!!】


目的上:

✓:希望能改善你的情况:

——“试试做些运动吧,看你最近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太好呢。”

x:试图打压、诱骗和控制你:

——“拜托你去减减肥吧,看看你现在身材都什么样了。”


态度上:

✓:对事不对人,十分客观:

——“BMI超出了正常范围值一点,为了健康是需要一些身材管理啦!”

x:针对个人性格以偏概全或者是恶意发散、揣测你的行为

——“你现在会胖都是太懒导致的。”


形式上:

✓:反馈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有氧、无氧运动还有饮食调理都可以试试,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表吧。”

x:笼统的,没有细节:

——“别吃了。”


时限上:

✓:及时的,专注眼前的问题:

——“现在开始做计划完全来得及。”

x:翻旧帐,不针对当下的事情或行为:

——“你这个人就是没毅力,以前……”




如何从负面反馈中获得帮助?



下面总结了几个实用的步骤:


  • 分辨意图,遵从感受


当听到负面反馈时,一方面我们会感受到威胁,急于用申辩和反驳的方式去防御自尊心;但另一方面可能又觉得对方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反应介于防御和倾听之间,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可以试着从上述的四个维度去分辨这种反馈是真诚有效的还是负面的PUA。对于恶意的负面反馈,可以不去理会或给予反击。


  • “过滤反馈”


接下来,可以尝试将反馈中针对行为的评价和针对个人的评价区分开来。比如,当我们听到对方说,“这个项目成效不好,你要加把劲”,就可以认知为是在针对和批评项目成效,而并不是直接否定了我们的能力。这种认知能降低我们的防御,更好地吸收他人的建议。


  • 不确定时,试试倾听多方建议


如果实在不确定该怎么对对方的反馈做出回应,可以尝试多去倾听更加权威或是专业的建议。也可以试着和好友们讨论,在反馈中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更容易接受的切入点。


以上。



References:

Audia, P. G., Locke, E. A., & Smith, K. G. (2000). The paradox of success: An archival and a laboratory study of strategic persistence following radic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5), 837-853.

Berne, E. (1971). A layman's guide to psychiatry and psychoanalysis (No. Sirsi) a451215).

Finkelstein, S. R., & Fishbach, A. (2012). Tell me what I did wrong: Experts seek and respond to negative feedback.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9(1), 22-38.

Levine, S. (1960). Stimulation in infancy. Scientific American, 202(5), 80-87.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How to Give Negative Feedback to Your Partner. Center for Mental Wellness.

O'Malley, A. L., & Gregory, J. B. (2011). Don't be such a downer: Using positive psychology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negative feedback. The Psychologist-Manager Journal, 14(4), 247– 264.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